网上有关“有关于进谏的名人故事吗?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有关于进谏的名人故事吗?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
1,邹忌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
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,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,使之广开言路,改良政治的故事。
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,善于思考,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。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,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,和革除弊端,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。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,采纳群言,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。
2,曹刿 例如曹刿论战
鲁庄公十年(公元前684年),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,出兵攻鲁。时齐强鲁弱,居于不利之地。本文述曹刿向鲁公献策,于长勺之战中,以弱胜强,反映了曹刿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。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,并在战时活用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。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——只有“取信于民”,实行“敌疲我打”的正确方针,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,才能以小敌大,以弱胜强。
3,还有唐朝的魏征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官,他性格耿直,敢于直言进谏,常常惹得太宗大怒,但也因此获得了太宗的赏识与尊重.一次,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才貌出众的女儿,便告诉了太宗,请求将其纳入宫中.太宗便下旨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.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人家,便立即入宫进谏,当面指责太宗不体恤百姓.太宗当即深表内疚,并决定收回成命.魏征病逝.太宗亲临吊唁,痛哭道: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知得失.魏征这一去,我丧失一面镜子啊.”
敢于直言的历史名人故事
直面错误与敢于直言的名人事例:敢于进谏的魏征、从谏如流的李世民、负荆请罪的廉颇、强项令的董宣、被诛十族的方孝孺。
1、在中国历史上,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。不管什么时候,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,魏征就会据理力争,进行劝说,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,他也毫不畏惧,照旧慷慨陈词。?
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。魏征病逝后,唐太宗悲伤地说:“一个人用铜作镜子,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;用历史作镜子,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;用人作镜子,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与不对。现在魏征死了,我失去了最珍贵的一面镜子。”?
2、唐太宗敢于面对错误的勇气,可谓历代君王少有。
从当时最有名的谏臣魏征可以看出,魏征曾进谏达二百多次,都被唐太宗接纳了,要知道,魏征当时进谏语言尖锐让唐太宗都下不了台,一般人都难以接受,更何况是高高在上的皇帝。可他还是勇敢地面对了错误,才最后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贞欢长歌。
3、有一天,蔺相如坐车出去,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,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。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。他们说,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,为什么要怕他呢!蔺相如对他们说∶“诸位请想一想,廉将军和秦王比,谁厉害?”他们说∶“当然秦王厉害!”
蔺相如说∶“秦王我都不怕,会怕廉将军吗?大家知道,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,就因为武有廉颇,文有蔺相如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,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,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。我所以避着廉将军,为的是我们赵国啊!”
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。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,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,就不顾国家的利益,真不应该。于是,他脱下战袍,背上荆条,到蔺相如门上请罪。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,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。从此以后,他们俩成了好朋友,同心协力保卫赵国。
4、东汉光武帝时洛阳令董宣。董宣为洛阳令时,湖阳公主苍头杀人,匿于主家。后公主出行,用他为骖乘。
董宣候之于途,驻车扣马,以刀画地,大言数主之失,叱奴下车,因格杀之。主诉于帝,帝大怒,召宣欲棰杀之。宣曰:“陛下圣德中兴,而纵奴杀良人,将何以理天下乎?”即以头击柱,帝令小黄门止之,使叩头谢主。宣不从。强使顿之,宣两手据地,终不肯俯。因敕强项令出。
5、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他也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,忠心不二,明成祖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,否则“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”,明成祖答应了他。
南京陷落后,方孝孺闭门不出,日日为建文帝穿丧服啼哭,明成祖派人强迫他来见自己,方孝孺穿着丧服当庭大哭,叫人反复劝他归顺,不听明成祖要拟即位诏书,大家纷纷推荐方孝孺,遂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,方孝孺当众嚎啕,声彻殿庭。
明成祖也颇为感动,走下殿来跟他说:“先生不要这样,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。”
方反问:“成王安在?”
明成祖答:“已自焚。”
方问:“何不立成王之子?”
成祖道:“国赖长君。”
方说:“何不立成王之弟?”
成祖道:“此朕家事!”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,说:“此事非先生不可!”孝孺执笔,疾书“燕贼篡位”数字,掷笔与地,且哭且骂:“死即死耳,诏不可草。”朱棣发怒说:“汝不顾九族乎?”孝孺奋然作答:“便十族奈我何!”骂声益厉。
朱棣气急败坏,恨其嘴硬,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,撕至耳根。
孝孺血涕纵横,仍喷血痛骂,朱棣厉声道:“汝焉能遽死,当灭十族!”朱棣一面将关至狱中,一面搜捕其家属,逮解至京,当其面一一杀戮。
孝孺强忍悲痛,始终不屈。胞弟孝友临刑时,孝孺泪如雨下,孝友从容吟诗:“阿兄何必泪潸潸,取义成仁在此间。华表柱头千载后,旅魂依旧回家山。”孝孺亦作绝命诗一首:“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,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,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,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,呜乎哀哉兮庶不我尤。”
最终,朱棣就在九族之上又加一族,连他的学生朋友也因此而受牵连。这就是亘古未有的“灭十族”,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!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。
扩展资料:
李世民(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-649年7月10日),即唐太宗(626年—649年在位),生于武功之别馆(今陕西武功),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,唐朝第二位皇帝,杰出的政治家、战略家、军事家、诗人。
李世民在位期间,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,对内以文治天下,虚心纳谏,厉行节约,劝课农桑,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,国泰民安,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。对外开疆拓土,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,征服高昌、龟兹、吐谷浑,重创高句丽,设立安西四镇,各民族融洽相处,被各族人民尊称为“天可汗”,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。
参考资料:
百度百科-李世民
百度百科-方孝孺
敢于进谏的魏征
魏征出身卑微,少年时孤苦贫困,曾经出家做过道士。
他喜欢读书,用心钻研古籍,学识非常丰富。
隋朝末年,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政的起义。
后来,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,为太子李建成做事。
由于魏征才华出众,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。
后来,李世民发动“玄武门兵变”,杀死哥哥李建成。
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魏是个人才,便亲自召见他。
李世民一见魏征,就很生气地问道:“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?”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。
可是,魏征却从容自若,以自信的口气回:“若皇太子早听我的话,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。
”李世民听后,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,打从心里钦佩他的人格。
因此,不但没处罚他,反而重用了他。
等等..
关于“有关于进谏的名人故事吗?”这个话题的介绍,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,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!
本文来自作者[半青]投稿,不代表恒泽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ap.cdhzwy.cn/jyan/202510-934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恒泽号的签约作者“半青”
本文概览:网上有关“有关于进谏的名人故事吗?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有关于进谏的名人故事吗?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1...
文章不错《有关于进谏的名人故事吗?》内容很有帮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