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上有关“翻译古文《自知之明》选自《荀子 荣辱》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翻译古文《自知之明》选自《荀子 荣辱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
译文:
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别人,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;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,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。错误在自己身上,却反而去责求别人,难道不是不合时宜了吗?所以君子从来是淡定自若而不惊恐,小人则是常常惊咋而不镇定。
注释:
(1)自知者:有自知之明的人。知:认识。
(2)知命:懂得命运。
(3)穷:走投无路。
(4)无志:没有见识。
(5)迂:拘泥守旧,不合时宜。
原文:
自知者不怨人,知命者不怨天;怨人者穷,怨天者无志。失之己,反之人,岂不迂乎哉?故君子道其常,而小人道奇怪。
出自《荣辱篇第四》,选自战国荀况的《荀子》。
扩展资料
《荀子》全书一共32篇,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,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。在前27篇中,也有几篇,如《议兵》、《大略》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。
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,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。他尊王道,也称霸力;崇礼义,又讲法治;在“法先王”的同时,又主张“法后王”。孟子创性善论,强调养性;荀子主性恶论,强调后天的学习。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。
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,反对宿命论,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。
荀子的文章擅长说理,组织严密,分析透辟,善于取譬,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,语言富赡警炼,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。
荀子的“性恶论”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。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《荀子·性恶篇》中,荀子认为:“人之性恶,其善者伪也。”
“性”是指与生俱来、自然而成的“自然之性”或生理本能,“伪”是“人为”之义。荀子认为,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的努力得来的,而不是天生就有的。
荀子的“天人论”主张“天行有常”、“人可制天命而用之”,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。
百度百科--荀子
“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
1、士贵立志,志不立则无成,——先秦·孟子《孟子》
释义:士就要树立远大的志向,不树立远大的志向就不能成功。寓意有理想、有抱负的人才能成功。
2、丈夫志四海,万里犹比邻。——魏·曹植《赠白马王彪·并序》
释义:一个男人,应该志向远大,不要蜗居在一个小地方过一辈子,应该外出闯荡,即使万里之遥,也会变得仿佛就在眼前,近在咫尺。
3、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——明·王守仁《传习录》
释义:意思是志向不确定,则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功。喻指军事指挥员必须要树立保家卫国的远大志向,必须立志。
4、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感而发展起来的,简直可以说天才,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、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。——高尔基《高尔基名言》
5、天才不能使人不必工作,不能代替劳动。要发展天才,必须长时间地学习和高度紧张地工作。人越有天才,他面临的任务也就越复杂,越重要。——阿·斯米尔诺夫《阿·斯米尔诺夫名言》
原文“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。
译文大意意思是: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,志愿随时日消磨,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。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益于社会,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。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。
此文出处《诫子书》
本文作者诸葛亮
作品原文《诫子书》
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*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?
词句注释
⑴诫:告诫,劝勉,劝人警惕。
⑵夫(fú):段首或句首发语词,引出下文的议论,无实在的意义。君子:品德高尚的人。行:指操守、品德、品行。
⑶静:屏除杂念和干扰,宁静专一。修身:个人的品德修养。
⑷养德:培养品德。
⑸淡泊: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。内心恬淡,不慕名利。《艺文类聚》《太平御览》作“澹(dàn)泊”。明志:明确志向。明,明确,坚定。
⑹宁静:这里指安静,集中精神,不分散精力。致远:实现远大目标。致,达到。
⑺广才:增长才干。
⑻成:达成,成就。
⑼*慢:放纵懈怠,过度享乐。《艺文类聚》作“慆慢”,漫不经心之意。*,放纵。慢,懈怠,懒惰。励精:振奋精神,尽心,专心。励,振奋。
⑽险躁:轻薄浮躁,与上文“宁静”相对而言。治性:修养性情。治,修养;一说通“冶”。
⑾与:跟随。驰:疾行,指迅速逝去。
⑿日:时间。去:消逝,逝去。
⒀遂:最终。枯落:枯枝和落叶。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,形容人韶华逝去。
⒁多不接世: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。接世,接触社会,承担事务,对社会有益。有“用世”的意思。
⒂穷庐: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。
⒃将复何及:又怎么来得及。?
白话译文
德才兼备人的品行,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,是依靠自律、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德的。不看淡眼前的名利得失,心有杂念与纠结,就不会有明确坚定的志向;不能安静平和全神贯注地学习,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。学习必须身心宁静、专心致志,增长才干必须不断学习。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,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。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;莽撞草率、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。年华随着光阴流逝,意志随着岁月消磨,最后就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,成了无所作为的人,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,到那时,困守在自家狭小的穷家破舍里,悲伤叹息,又怎么来得及呢!
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(234),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,诸葛亮一生为国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,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,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。
作者简介诸葛亮(181—234),三国时期政治家、军事家。字孔明,琅邪阳都(今山东沂南)人。早年避乱于荆州,隐居陇亩,时称“卧龙”。刘备三顾茅庐,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。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。刘备称帝后,任为丞相。刘禅继位,被封为武乡候,领益州牧,主持朝政。后期志在北伐,频年出征,与曹魏交战,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。有《诸葛亮集》。
学习感悟诸葛亮给人总的印象是足智多谋,忠心耿耿。
诸葛亮的一生,辅佐刘备开始,确实是忠心耿耿。无论出现了什么事情,都能逢凶化吉,运筹帷幄。堪称足智多谋一点也不为过。
这篇《诫子书》,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,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;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,也指明了放纵怠慢、偏激急躁的危害。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,循循善诱,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。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,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,最忌怠惰险躁。诸葛亮是一位合格的父亲,他告诫孩子,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。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;莽撞草率、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。年华随着光阴流逝,意志随着岁月消磨,最后就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,成了无所作为的人。
人活一世,草活一秋?。不修身养性,怎能为社会贡献力量?活一辈子不能为社会贡献力量,这一辈子也就白活了。
关于“翻译古文《自知之明》选自《荀子 荣辱》”这个话题的介绍,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,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!
本文来自作者[佳润来了]投稿,不代表恒泽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ap.cdhzwy.cn/wyfx/202511-2769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恒泽号的签约作者“佳润来了”
本文概览:网上有关“翻译古文《自知之明》选自《荀子 荣辱》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翻译古文《自知之明》选自《荀子 荣辱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...
文章不错《翻译古文《自知之明》选自《荀子 荣辱》》内容很有帮助